中国的共享农业,目前都是以互联网为依托,让客户在线上预订产品或体验,以此获得双赢的模式。
国外农场的经营模式(美国、德国)为例:其经营模式主要以开放自由为主,谁都是农场的主人,你随时可以去,也随时可以走,但也要遵循人家的规矩,当然,如要采摘,之前也要先种植等。
在中国,共享农庄民宿,以艾米农场为例,通常是以互联网+农业的方法,线上预订农产品或农场体验,最后将健康的农产品通过物流送达客户手中,或带着朋友、亲人去农场亲身体验一下农民的生活,但这些都以收费为前提的。
共享农庄的本质
具体到共享农庄,判定其是否属于真正的共享经济,关键点并不在于“庄主”是否从土地所有者——“地主”(农民及村集体、农场)手中流转了土地,而在于其是否能将未来的利益分享给了共享农庄真正的使用者——“宿主”,并使宿主将这共享农庄当做自己的家:*二居住地。
如果,“庄主”只是在从“地主”手中流转的宅基地上盖房子用于出租赚,共享农庄招商,“庄主”与“宿主”的关系还是“寻租”关系而非“出资共同建设”的关系,那么,这个行为本质上还是随行就市的“买卖”行为,是作为“投资者”的庄主在*享共享农庄的农村建设用地“三权分置”的政策红利,这样建设的民宿就会陷入“资本投资逻辑”的陷阱中去:庄主为了收回成本并多赚钱则会提高租金额度,宿主则会因为租金升高而另觅他处,于是,民宿闲置,共享农庄酒店,庄主干耗运营成本,反而越亏越多。而且,由于不是国有建设用地,土地使用权是“地主”(农民及村集体、农场)的,不能(至少目前的政策还不能)在资本市场交易,于是,投入的资金,就被压死在民宿之中了。
农场会有一块小黑板,三亚共享农庄,上面会写着当天哪些活需要做,比如给白菜浇浇水、给土豆松松土,这样一来,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标性,大家辛苦一天,到最后看着有什么想带回去的蔬菜水果,随便给点钱,就可以直接拿走。这样一来,美国这家共享农场不仅劳动力问题解决了,还成了旅游景点,种出来的庄稼还能卖到超市获得利润,实现了一举三得。